|
1.产业损害的定义
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品(或进口商品)在某进口国国内的大量销售,对该国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建立造成威胁、阻滞,以致毁灭的过程称为产业损害。
产业损害作为国际反倾销领域最基本、最核心的概念,在国际反倾销认定方面,被公认为可以作为认定出口国对进口国有无倾销行为发生的基础和本质界限。
2.产业损害的成因
⑴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直接损害
倾销商品可以直接冲击甚至挤跨进口国生产与销售商品相似或直接竞争的产品生产企业。倾销商品在进口国的廉价销售,改变了进口国消费者的消费计划和开支投向。在这种情况下,进口国的同类产品就可能失去销路和市场,造成对进口国相关企业缩小、利润下降、工人失业甚至部分企业倒闭。对进口国产业的损害程度通常取决于倾销商品的倾销幅度和倾销数量。
⑵倾销对进口国相关产业的间接损害
倾销商品对进口国与倾销商品无直接竞争关系产业的损害。进口国的产品尽管不与倾销商品直接竞争,但因倾销商品价格低廉,将消费者的注意力转向了倾销商品,使国内产业蒙受损害。
⑶倾销对进口国消费倾销商品产业的损害
以倾销商作为原材料或零部件的进口国产业,因受低价信息错误诱导而扩大了生产规模,但在出口国停止倾销后,消费倾销商品的进口国产业无法继续以扩大后规模进行生产,造成资源配置的损失和浪费。
⑷倾销对进口国生产相似产品产业的损害
即使进口国产业仍保持与倾销前相同的市场份额,但实际上该行业已经失去了可能增长的市场潜力,故该产业仍遭受倾销商品的损害。
3.产业损害幅度的测算
产业损害幅度是指国内相关产业所受损害的程度,其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模式:阶段法和假设法。阶段法包括简单推论法和趋势分析法;假设法包括差额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比较具有代表性。
差额分析法是通过比较倾销产品价格差的高低作为认定产业损害的依据,确定产业损害幅度的计算公式为:
产业损害幅度(%)=(国内生产相似产品的生产商的售价-涉案出口国出口商的调整后价格)/涉案出口国出口商CIF价格
比较分析法是以经济理论为依据,建立一个若无倾销进口商威胁时国内经济应有的“虚拟框架”,然后比较该虚拟情况与现行国内经济的差距,以确定倾销进口商品的威胁对国内产业造成的价格与数量变化程度。最后再确定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作为最后裁定的标准。